FSAC服務之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1978年第一個體外受精嬰兒出生,試管嬰兒技術在不斷地迭代發展。
自美國成功助孕了首例通過PGD遺傳學基因診斷出生的試管嬰兒,成功避開遺傳性的疾病,正式開啟了第三代試管嬰兒新時代。
lVF_ET 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
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就是把卵子放在培養容器里面, 然后把取出體外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第一代是最普遍應用的,但是第一代試管嬰兒對于男性少精/弱精/精子活動不良以及無精子癥的男性是沒有幫助的。因為這類有問題的精子,很可能最后全部無法受精導致無胚胎可用。
ICSI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
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進行了升級創新,全部在顯微鏡下操作, 用單精子注射的方式由胚胎師挑選外觀看起來最健康活動力最好的健康精子,直接注射到卵母細胞當中,使其發展并且分裂成胚胎,所以對于少精/精子畸形等的患者來說,第二代單精子注射對他們幫助非常大。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第三代試管嬰兒”是一個俗稱,以往的學名叫做“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是對有遺傳風險的染色體病和基因病的父母,進行胚胎學的遺傳學診斷,簡稱“PGD”。隨著技術的發展,PGD技術開始用于改善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對“正常”父母的胚胎進行篩查,即“植入前胚胎非整倍體篩查”,簡稱“PGS”。
而PGT是“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最新名稱,其中包含的PGT-A、PGT-M、PGT-SR這三個子類型,是在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ICSI)的基礎上,對體外受精獲得的胚胎進行遺傳學檢測,阻斷特定染色體病或單基因病向子代傳遞,從源頭上進行出生缺陷干預,避免孕婦產前診斷因胎兒異常反復引產的痛苦,實現優生優育,提高IVF的成功率。
第三代試管嬰兒的發展歷程
1989年,Handyside AH首先將PGD成功應用于臨床,用PCR技術行Y染色體特異基因體外擴增,將診斷為女性的胚胎移植入子宮獲妊娠成功。開初的PGD都是用PCR或FISH檢測性別,選女性胚胎移植,幫助有風險生育血友病A、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X連鎖遺傳病后代的夫婦妊娠分娩出一正常女嬰。但按遺傳規律,此法無疑否定健康男孩的出生,而允許攜帶者女孩繁衍,并不能切斷致病基因的傳遞。
1992年,美國首先報道用PCR檢測囊性纖維成功,并通過胚胎篩選,誕生了健康嬰兒。之后,α-1-抗胰島素缺乏癥、色素沉著視網膜炎等多種單基因遺傳病的PGD檢測方法建立,PGD進入對單基因遺傳病的檢測預防階級。
1993年,以后,由于晚婚晚育使大齡產婦人數增多,而45歲以上的婦女染色體異常率高、自然妊娠容易分娩18-3體和21-3體愚型兒,于是PGD的工作熱點轉向了對染色體病的檢測預防,檢測用FISH。由于取樣多用第一極體,篩選出的為未授精卵,須進行單精子胞漿內注射,待培養發育成胚胎后移植。